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队伍

学科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江西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建立了“半导体光电及新能源应用”江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南昌凯迅光电、“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江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江西省计量测试研究院、江西省核辐射探测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江西贝谷等省级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通过与我校核科学技术、地质科学等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在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嵌入式系统与自动控制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从半导体器件研发、电路设计到仪器研制、系统设计以及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体系结构。同时以服务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开展了系列核智能仪器、核辐射探测器件、自动化装置的开发与成果转化具体研究方向与研究队伍如下:
1.电路与系统

1.1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

围绕核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开展核电子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电路系统的设计工作。包括针对微弱信号检测、放大、采集、转换及数据处理,核信息的随机性、统计性或单次性等特性的电子学精密测量技术,各种辐射探测器及与之相应的电子电路设计,核辐射探测仪器系统的设计研发。

研究队伍:汤彬教授/博导、王仁波教授/博导、周书民教授、魏雄教授、王海涛高级实验师/博士、张雄杰副教授/博士、陈锐副教授/博士、刘琦博士、曹杰博士

1.2嵌入式系统与自动控制

围绕现代电路系统理论及CAD自动化设计技术,开展模拟及数字系统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及FPGA实现、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复合传感与检测系统设计、射频技术及应用、新能源工艺及装备等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研究解决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问题。

研究队伍:李跃忠教授/博士、章勇教授/博士、罗先喜教授/博士、周焕银教授/博士、刘国权副教授/博士、刘树博副教授/博士、吴光文副教授/博士、吴生彪博士、张玉华博士

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1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以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及性能测试技术研究为基础,开展真空电子发射及核辐射探测功能材料与器件,新型微纳结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紫外-可见光-红外光伏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及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器件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基于CMOS制造技术,利用EDA设计工具开展与上述半导体器件有关的芯片研发及应用工作。

研究队伍:邹继军教授/博导、邓文娟教授/博士、汪志成副教授/博士、彭新村副教授/博士、陈志新副教授/博士、冯林副教授、张明智/博士、全四龙博士、罗雅孜博士、肖友鹏博士

2.2 磁光电信息功能薄膜与器件

主要围绕电子功能薄膜与信息存储及传感器技术方向,开展磁、光电、相变、氧化物等电子薄膜的制备生长与功能器件的设计加工,自旋电子磁电存储芯片的制备表征、以及新型二维光电器件和传感器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研究队伍:王可教授/博导、郭喜涛副教授/博士、刘剑博士、邓剑锋博士、齐娟娟博士、于启博士、Jagadish Kumar Galivarapu博士(博士后)、王炜路博士


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硕士点研究队伍

王可教授/博导、王仁波教授/博导、周书民教授、邓文娟教授/博士、章勇教授/博士、汪志成副教授/博士、魏雄教授、马善农副教授、陈锐副教授/博士、郭喜涛副教授/博士、王海涛高级实验师、刘剑博士、张斌博士,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

1.新一代电子信息器件及应用

光电器件及应用、磁光器件及应用、存储器件及应用、核辐射探测器件及应用、新能源器件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电子加速器科学装置关键器件及应用。在光电发射、辐射探测及磁光电存储方向具有特色及优势。

2.新一代电子系统技术及应用

SOC 系统设计及应用、数字系统设计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新能源系统研发及应用。在新能源系统研发方向具有特色及优势。


三、“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点研究队伍:

汤彬教授/博导、王仁波教授/博导、李跃忠教授/博士、李小俚教授/博士(校外硕导)、喻洪流教授/博士(兼职)、章勇教授/博士、罗先喜教授/博士、周焕银教授/博士、周显恩高级工程师/博士(校外硕导)、刘国权副教授/博士、刘树博副教授/博士、张雄杰副教授/博士、吴光文副教授/博士、吴生彪博士、张玉华博士。主要面向现代检测技术与智能装置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向,服务于新能源、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与技术领域。

1.现代检测技术与智能装置

主要开展工业过程参数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包括新型传感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智能仪表、精密仪器等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工业流量、液位等参数检测技术研究与自动化仪表设计;电力参数检测与故障诊断;工业与民用三表(电表、水表与气表)及其远程抄表技术研究;铀资源勘查与核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设计;核电站现场辐射监控与核电站发电系统过程仪表;智能制造信息化监控技术研究、伺服控制机构;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等。

2.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

主要开展面向运动与工业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包括复杂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研究、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等。目前开展的工作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优化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建模与仿真,面向大型企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工业与民用大型设备的智能控制技术与方法、智能制造信息化管控技术研究。

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主要开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目标检测、识别与智能决策方法的研究。目前开展的工作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算法及相关应用系统研究;工业检测与控制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及应用系统的研发;自然语言、文本处理与理解及应用系统的研发。


四、“机械类”专业硕士点研究队伍:

柳和生教授/博导、周书民教授、陈志新副教授/博士、汪志成副教授/博士、董晓峰副教授、宋宪臣副教授/博士、徐英帅副教授/博士、周海迎副教授/博士、叶兰副教授/博士、黄伟莉副教授、林亮华副教授/博士、黄书烽博士、李刚龙博士、李振河博士、彭海健博士、吴宇珂博士、江青松博士、裴东芳博士、刘广胜博士、智常建博士、李林林博士。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

1.先进成型技术及装备

围绕开展高分子及金属材料制备、成形机理、性能调控及成型设备研发。包含高分子成型理论与加工装备,聚合物微纳加工与成型,金属材料成型与性能优化,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及作用机理,高效切削磨削加工技术,超声特种加工技术,可展结构优化与动力学分析,盾构刀具设计及装备,智能集成制造等方面进行研究。

2.新能源工艺及装备

以太阳能发电装备、核辐射检测仪器、核能发电技术、静电雾化装备、新型储能材料及技术、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开展了太阳能系列装备及云端智能管理平台,核辐射检测仪器精密制造,核反应堆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静电雾化技术及装备,新型储能材料制备及技术,强化传热传质机制及协同强化技术等研发。

3.光机电一体化与测控技术

围绕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建模及设计、现代质谱离子化装置设计、智能机器人设计、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机械视觉感知与检测,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液压、计算机和光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融合机械设计、仿真测试、智能控制等技术,主要从事光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及测试技术,精密质谱分析仪器,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视觉感知与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智能装备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研究。